我很内向。
能够沉默的时候我绝不说话。
个性生这个样子,
我也没有办法。
从品德文化变得注重个性文化,
外向已经变成了这个世界的主流。
在个性文化里面,
要求着每个人都很爱表演。
现在这个世纪,
每个人都认为安静是件坏事,
更崛起了只看重外向的偏见。
一天和朋友吃宵夜。他两度举例加入某个学会的好处:“以前她还没加入时很内向,现在加入后能够在很多人面前讲话。”这看起来很吸引的优点,那位很内向的朋友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,我不知道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,她一定不喜欢这种在多人面前说话的这种感觉。
很多时候人的性格就是这样。当环境的着重点不一样的时候,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新得文化,人,也被迫要有变化,朝社会偏重的那个方向去改变。这是社会,也并非一己之力可以改变。
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:
【我们对于个人特质的尊重降到了极点】
外向性格已经变成了文化理想。
【我们生活在一种“外向理想”的价值系统中,也就是大家都认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是合群,有主导能力。並且在聚光燈之下如魚得水的。最典型的外向人格強調行動而不愛三思,好冒險不喜照料他人,自信且不自疑;他們喜歡當機立斷,即使有可能出錯也不在乎。外向的人擅長團體工作,在社交圈裡如魚得水。我們自認為是崇尚多元價值的人,但是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只欣賞一種人,也就是對於成為檯面上人物感到很自在的人。
內向的特質,以及內向者常擁有的特質如敏感、嚴肅和害羞等,現在已經變成次等的人格特質,讓人對內向性格者失去信心,覺得他們有病。內向者活在「外向理想」的價值體系裡,就很像女人在男人稱霸的世界裡打拼,總是因為自己本身的特性而被打了折扣。外向的確是相當吸引人的人格形態,但是我們已經把外向變成一種壓迫性的標準,讓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自己應該外向才好。
「外向理想」的價值觀已經散見於很多研究中。舉例來說,一般認為多話的人比較聰明、外型佳、較有趣,也比較多人想跟他們交朋友。講話的速度和量都有影響:我們認為講話快的人比講話慢的人能力強又討人喜歡。群體中的互動也是如此,雖然具有閒聊瞎扯的能力並不代表他能提出什麼好主意,不過研究依然顯示大家都覺得健談的人比沉默的人聰明。連「內向」都成了暗藏貶意的詞彙,美國心理學家羅莉.賀爾格曾經做過非正式的研究,發現內向者能夠用生動的詞彙形容自己(藍綠色的眼睛、異國情調、顴骨很高),但若要求這些內向者來描述其他內向者的長相時,他們描繪出來的形象相當平淡又令人反感(難看、中性色、皮膚不好)。 】
据调查显示,
有1/3的人是内向的。
他们当中,
有多少个是活得快乐的?